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金陵科技学院赵越春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教》专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JSGJKT016),课题组主要成员:潘良、王强、张文峰、陈 静
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于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各地区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部分高校向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过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学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基于国内外青年教师培养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分析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包括青年教师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缺乏持续性、青年教师培养途径难以满足青年教师差异化需求、青年教师培养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
针对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课题负责人所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情况,课题组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即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四提升”培养目标,确立青年教师“三阶段”培养规划,建立“1+N”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养途径,构建“四模块两结合”培训课程模块体系,并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同时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及考核机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三大网络服务平台”,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保障及服务。
(一)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1. 确立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四提升”培养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和青年教师发展需要,做好青年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确立青年教师培养的整体目标,对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实现青年教师发展的“四提升”,即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做到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和三种能力相互融合,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明确青年教师发展“三阶段”培养规划。基于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高校教师从初级->中级->高级的职称晋升机制,将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阶段分为适应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培养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处于适应阶段,通过培养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具备基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对取得中级职务的青年教师,处于成长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需要进一步通过培养,在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取得突破;对取得副高级及以上职务的青年教师,处于成熟阶段,已经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发展成为学科及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及骨干。在青年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根据青年教师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科学、合理地对青年教师培养进行规划,分阶段确立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形式,使青年教师培养措施和形式与成长规律相适应。
3.建立“1+N”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在开设课程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如青年教师导师制、专题报告、教师发展沙龙、名师观摩课、名师讲坛、教师工作坊、国内外访学及研修、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等,多种渠道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对处于适应阶段的青年教师,主要以岗前培训、基本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或导师一对一指导为主;对成长阶段的青年教师,以国内外访学及进修、骨干教师研修、短期研讨进修班、企业挂职锻炼为主;对处于成熟阶段的青年教师,以国外访学、高级研讨班、学术交流等为主。
4.构建青年教师“四模块两结合”培训课程模块体系。围绕青年教师培养“四提升”目标,建立青年教师“四模块两结合”培训课程体系,即确立师德师风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四大课程模块,根据各课程模块的内容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根据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和个人需求,构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两结合”的课程体系,并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本校特点,不断完善课程模块,并相应调整、增加各模块必修及选修课程。
5.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合作关系,签订青年教师培养合作协议,共同对青年教师开展课程培训、社会实践等。包括聘请企业高管及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产业教授;聘请行业及企业专家开展业务及技能的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加强与企业科研合作,促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共同发展。
(二)青年教师培养保障机制及平台建设
有效地对青年教师培养需要建立有效的保障及服务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和考核机制,做好青年教师培养的服务平台建设,并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及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明确青年教师培养及考核要求,对青年教师培养学分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对青年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及企业参加企事业实践锻炼、国内外访学等其他形式的培养进行学分认定。二是健全培养考核机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考核工作,建立青年教师发展档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及成长轨迹进行记录和评价,全程记录教师培养情况及学分认定结果,将学分认定及培养考核的结果与教师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挂钩。三是形成培养跟踪机制。加强对培养效果的评估和长期追踪,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青年教师的反馈,发现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完善培养计划、培训课程与内容等,增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三大网络服务平台”。一是建立青年教师网络培训资源平台。通过自建或引入第三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网络培训课程,实现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有效结合。二是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信息平台,帮助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程记录教师培养情况及学分认定结果。三是建立青年教师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学习研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3.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经费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研修及访学的机会,更好地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