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虎机_即时比分网¥游戏手机版平台

图片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最新老虎机_即时比分网¥游戏手机版平台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作者:孙国红/安俊丽发布:2024-09-29 16:03分享:

江苏海洋大学孙国红/安俊丽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教》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SGJKT016),课题组主要成员:严云洋、乔斌、陈劲松、燕姣云、祝春水、刘小明、李华、杜捷


      本课题旨在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供给、教育教学理念、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现状,分析其在社会需求契合度、人才培养有效度、教学条件保障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及利益各方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专业布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组织架构等层面,深入探索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一、以生态思维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导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推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变革。
      1.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为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生态,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依托产业学院,促进“三个融通”。一是促进课程融通,强化“项目—课程—产品”内容合一,推动理论实践一体化;二是促进师资融通,实现“导师—教师—工程师”角色合一,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促进场景融通,“实验室—教室—工厂”功能合一,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有效对接。
      2.推进教学资源变革,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环境,引建优质教学资源。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无边界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制定混合式教学管理办法、本科生修读在线开放课程成绩及学分认定办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加强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推进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推广翻转课堂,共建云上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深化考核评价改革,提升毕业出口质量。以评价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导向,健全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推行课程过程化考核,实施多元化考核改革,增加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非标准答案类型多样化过程化考核方式,体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考核要求。引导学生联系技术开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真题真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高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毕业设计指导实行双导师制。依托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第二课堂成绩单和素质诊断报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以用户思维为指导,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交叉融合的作用机理和制度。目前高校通常按照学科导向设置专业和相应的院系组织架构,并在此架构下调配资源、开展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很大程度上限制并制约着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亟待借助互联网思维,从组织和制度层面建构更适合跨学科专业培养的教学治理体系,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1.探索交叉培养模式,打造复合应用人才。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充分挖掘优势专业资源,开设微专业和辅修专业,探索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新设具有交叉融合性质的新型专业。进一步做好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紧贴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需求,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破除学科壁垒,打造特色专业集群。
三、以数据思维为指导,推动教学数智建设,探索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本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通过搭建智慧化教学与管理平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泛在式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从而重构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生态系统。
      1.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格局,推进教育现代化、探索创新数字化与现代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慕课(MOOC)、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的线上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精心设计线下课堂教学活动。
      2.推动智慧教学进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采用翻转课堂、雨课堂、微助教等新型形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利用虚拟VR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基于虚拟现实(VR)教学中心、智慧教室等,为师生提供交互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环境。
      3.启动知识图谱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专业和课程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整合,通过提供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展示,实现知识的有机组织、深入挖掘和全面利用。不仅为师生提供对课程乃至专业更清晰、全面的认知,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资源推荐,为教师提供精准数据反馈、学生画像,并通过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知识点的对应关系,推动课程教学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
综上,本课题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放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效:一是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导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推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变革。二是借助互联网思维,从组织和制度层面建构更适合跨学科专业培养的教学治理体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紧贴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需求,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破除学科壁垒,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三是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通过搭建智慧化教学与管理平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泛在式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从而重构需求导向的教育生态系统。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