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虎机_即时比分网¥游戏手机版平台

图片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最新老虎机_即时比分网¥游戏手机版平台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长效促进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作者:杨文礼发布:2024-09-29 15:59分享:

中国矿业大学杨文礼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DKT112),课题组主要成员:戴  磊、高艳敏、翟  丰、童甜甜、尹一童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学业压力增大、电子产品依赖加剧等挑战,导致其身体锻炼时间大幅减少,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因此,研究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长效发展,对于提升国民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影响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多维度因素,构建具长效性的促进机制,以应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体育锻炼不足问题。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内在动机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机制,设计了务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本研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结合健康信念模型、自我效能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及跨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探析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长效促进机制。根据《中国大学生体育发展报告(2022)》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锻炼参与率在过去五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2023年为38.5%。这一数据反映了大学生锻炼参与度的不足,亟需引起重视。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具有短期性(许多学生在学期初或考试前才开始锻炼,缺乏长期的锻炼计划和习惯)、随意性(锻炼方式和频率缺乏系统性,往往依赖个人兴趣,缺乏科学指导)、社交性(锻炼行为受同伴影响较大,群体活动多于个人锻炼,缺乏自我驱动)等特点;研究发现个体因素(如身体素质、态度、动机、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坚持性、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风气、媒介宣传等)塑造了大学生的健康观念和锻炼习惯;及环境因素(如校园体育设施、锻炼氛围、同伴支持等)影响锻炼行为的实施。同时,强调了长期跟踪干预与激励机制在促进锻炼行为持续进行中的关键作用。
3.研究设计与方法
(1)样本选择: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2)数据收集: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影响因素、需求偏好等方面的数据。
(3)数据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合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4.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因素如下。
(1)内在动机多样化: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多样,包括健康促进、体形塑造、社交需求及压力释放等,其中健康促进动机最为普遍。
(2)社会环境影响显著:同伴的锻炼行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环境限制与挑战:体育设施不足、开放时间不合理等问题限制了部分学生的锻炼意愿。
(4)长效机制缺失:当前高校体育锻炼促进措施多集中于短期激励,缺乏系统、长效的支持机制。
5.长效促进机制构建
      基于上述发现,围绕着基本的构建原则进行长效机制的构建。
5.1长效促进机制构建原则
(1)政策引导与支持
      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学生参与身体锻炼。例如:激励机制:设立奖学金、锻炼积分等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活动。课程设置:增加体育课程的比重,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锻炼指导。
(2)环境优化与设施建设
      高校应改善体育设施,增设多样化的锻炼场所(如室内外运动场、健身房等),并保障其开放时间,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
(3)社交支持与群体参与
      社交支持在锻炼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组织各类体育俱乐部和社团,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强锻炼的乐趣和动力。
(3)教育与意识提升
      通过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定期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和培训,传播科学锻炼知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身体素质。
5.2长效促进机制构建
(1)强化内在动机激发。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体育知识讲座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引入个性化锻炼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基于同伴的互助小组,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锻炼心得,形成积极向上的锻炼氛围;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师成为学生锻炼的引路人和伙伴。
(3)改善物理环境条件。加大体育设施投入,优化设施布局和开放时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穿戴设备、在线健身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锻炼方式。
(4)构建长效激励机制。将体育锻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5.3实践成果
      在课题研究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和论文刊物。包括出版专著1部,发表相关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核心论文3篇,通讯作者3篇。
6.长效促进机制的评估与反馈
(1)评估指标的设定
      为了确保长效促进机制的有效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可以包括:
      锻炼参与率:定期调查学生参与锻炼的比例及频率。
      身体素质测试:通过体能测试(如1000米跑、仰卧起坐等)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
      满意度调查:收集学生对学校体育设施、活动安排及政策满意度反馈。
(2)反馈机制的建立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锻炼促进策略。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确保政策和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长效促进机制,分析了影响锻炼行为的多重因素。本研究表明,促进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的长效发展需要从政策引导、内在动机激发、社会支持和教育提升、环境改善及长效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提升大学生的锻炼参与度和持续性,促进其健康。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有效的锻炼途径和平台。同时,政府、社会及家庭也应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研究应会进一步关注不同背景大学生的锻炼需求差异,探索更具针对性的促进策略,可进一步细化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干预措施和评估体系;加强跨学科合作,将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融入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动态的锻炼行为监测和反馈系统,为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以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